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世界瞩目,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发展背后的代价也同样触目惊心。自然环境的破坏,生产效率与发展速度的背离,发展质量的积重难返,已经到了使我们不得不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重新审视的程度。当前,在国家总体战略层面,已经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和具体要求。
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工程建设领域无疑并始终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各行业、各企业每天都在上演着轰轰烈烈的动人画面,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项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不断轮回。然而当我们纷纷用庆祝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辛苦付出,反复推广先进经验的同时,却少有对项目曾经的深刻教训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尤其是在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的总结和探索。
千百年来,四大发明的光辉始终引领着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披荆斩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也更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四新(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人员的培训甚至是厂房和办公环境的改善等显性环节,而唯独对项目管理这个隐性环节表现得囊中羞涩,也导致了我们的项目执行情况就像是泥泞中负重前行的重型卡车,虽然最后都能达到目的地,但却总是拖泥带水,战战兢兢。我们的项目似乎永远满足不了合同工期,即使勉强满足了工期要求,质量就必须要打折甚至以不合格为代价,或者成本就要严重高出预期目标。我们的团队总是表现得勇猛无比,第一时间投入现场,却又总是表现得准备不足,顾此失彼,丢盔弃甲。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派出的人员、材料、设备、技术等硬件条件都是顶级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屡屡折戟沉沙,铩羽而归。
经过对众多项目沉痛教训的分析总结,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越来越清晰地归结于我们对项目的软环境建设,对项目的组织和协调管理,也就是项目管理的漠视和误解。甚至在国外的成熟理论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前提下,我们仍然采取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来看待项目管理,使这项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数十年的白金管理技术始终无法在国内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到目前为止,这只长期以来一直束缚国内企业的无形枷锁还没有明显的松动迹象。
对于一项工程来讲,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等实施环节固然重要,但作为顶层设计的项目管理更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基础,当然,这种成败并不是指项目能否建成,而是指项目能否制定经济、合理、可行的目标,并按照既定目标圆满实施。也就是说,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理解,项目即使勉强建成了,但如果没有设立合理目标或没有实现目标仍然是失败的。
之所以说项目管理也是一种设计,是因为项目管理从目标确定到分解,到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跟踪反馈、调整等一系列过程也要像工程设计一样用数据说话,是包括工程实体在内的所有项目直接工作和间接工作的量化安排,这也是国内项目管理难以实施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也成了众多项目管理人员难以逾越的思想和行动上的鸿沟。
近年来,众多的世纪大国工程令国人扬眉吐气,但作为项目管理人员,更应注意到繁华背后的巨大短板,更应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弘扬价值工程为己任。离开项目管理,我们无畏浪费的资源将永远正比于我们的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将永远与我们无缘。
事实上,在现有软、硬件条件下,只要我们能转变观念,在理论实践方面稍加精进,国内项目管理完全具备赶超国际先进的条件,未来的发展中,项目管理将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可为,项目管理人员也必须在价值工程的建设中实现自己的行业价值和个人梦想。